当前位置: 首页 > 能源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作者 bush286
来源: 小木虫 500 10 举报帖子
+关注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字号 大 中 小】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资源及分布

  二、发展成效

  三、形势与要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二、主要目标

  第三章 高端示范 提升利用水平

  一、推进十百千万新能源项目建设

  二、打造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工程

  三、实现高端功能区新能源综合应用

  第四章 创新驱动 促进产业发展

  一、巩固新能源技术创新优势

  二、加快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

  三、做大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

  第五章 探索开放 优化发展环境

  一、部门联动,合力推进

  二、扶持创新,促进转化

  三、搭建平台,增进服务

  第六章 完善机制 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分工

  二、拓宽新能源发展资金渠道

  三、培养引进各类人才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前言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各发达国家竞相抢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先机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载体,是优化首都能源结构、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首都创新能力、培育未来经济战略支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是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建设规划》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编制的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在认真分析我市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科技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北京,着眼全国,面向世界,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是指导今后五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小水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品种以及新能源汽车等。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资源及分布

  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品种比较齐全,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小水电等,但相对于资源大省,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总量较少。

  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北京属于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域二类地区,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型态,东北部上甸子、汤河口一带及延庆盆地辐射条件较好。

  地热、余热潜力较大。据初步勘测,地热资源年可利用量约350万吨标准煤;再生水和工业余热资源年可开发利用约60万吨标准煤。主要分布在延庆、海淀、大兴、昌平、顺义等区县。

  生物质能资源种类多样。本市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及污泥等。其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生物质能资源约占全市生物质能资源总量的80%以上。

  风能资源相对不足。北京风能资源储量约为460万千瓦,目前已探明的风资源可利用量合计约为45万千瓦,主要分布于延庆、密云、门头沟等北部及西北部山区。

  水电资源储量较少。根据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分析,北京市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为58.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约为41.4万千瓦,主要分布于潮白河、拒马河、京密引水渠等河流。

  二、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重点示范项目,兑现了“绿色奥运”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010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为223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2.7倍,年均增速达30.1%,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值达到400亿元。



图1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

  (一)建成一批重点示范项目,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太阳能推广利用跨越发展。以“阳光双百”和“金色阳光”工程等一批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为突破口,本市太阳能开发利用规模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太阳能利用总量约为98万吨标准煤,其中,太阳能热水器面积累计达到600万平方米以上,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采暖面积累计约30万平方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累计约2.3兆瓦,太阳能灯累计13万盏以上。“十一五”期间太阳能利用年均增长15.7%,利用总量翻番。

专栏1:“阳光双百”工程

  阳光浴室工程:截止到2010年底,本市建成阳光浴室840余座。通过推广建设以村为单位的村级太阳能浴室,有效地解决了本市农村地区村民洗浴,特别是冬季洗浴难的问题,大幅度降低了农民洗澡费用,促进了农村家庭和谐和生态环境建设。

  阳光校园工程:截止到2010年底,本市建成阳光校园100余座。通过开展阳光校园工程,在本市有条件的中小学建设太阳能热水、太阳能灯、小型并网光伏发电、太阳能科普教室等,在少年儿童中树立了使用和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意识。同时,通过学生、家长、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实现了“小手拉大手”,提高了全社会对发展太阳能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新能源、利用新能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地热及热泵利用规模成倍增长。在奥运村、北苑、用友软件园等一批热泵供暖重点示范工程的带动下,本市地热及热泵利用规模迅速增加,利用方式和领域不断拓宽。2010年,本市地热及热泵利用总量为78.5万吨标准煤,其中热泵供暖服务面积累计达到2590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二。“十一五”期间地热及热泵利用年均增长63.1%。

  生物质利用快速发展。以留民营七村沼气联供工程、德青源大型沼气发电工程和阿苏卫垃圾填埋气发电工程等高端生物质能示范项目为带动,本市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快速发展,有效改善郊区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条件。2010年,本市生物质利用总量为36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27万千瓦,沼气利用量约1800万立方米,生物质燃料产量约合20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生物质利用年均增长66.7%。

  风能开发利用实现零的突破。官厅风电场一期、低风速示范、二期及二期加密工程相继建成,除二期加密工程外均已并网发电,北京风能利用实现“零”的突破。截至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万千瓦,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累计发电量达4.8亿千瓦时。

  小水电得到一定利用。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现有各种类型水电站50座,总装机容量约25万千瓦,其中大于0.5MW的水电站有27座。近年来,受水资源短缺和机组老化等因素影响,目前北京市尚能运行的水电站有22座,总装机容量约22.4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为4000万度,仅为设计发电能力的1/10。



图2 2010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及结构图

专栏2:“十一五”期间建成的亮点工程

  国内首座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项目。2009年5月,延庆八达岭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获核准,成为全国首座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标志着本市在太阳能利用领域取得新突破。

  我市首座风电场—官厅风电场工程。北京官厅鹿鸣山风电场位于延庆西北端官厅水库两岸,分为一期工、低风速示范、二期及二期加密四期工程。2009年,随着官厅风电场二期及二期加密工程的全部建成,我市风电装机总容量已达15万千瓦,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1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目前,除风电场二期加密工程外,其余三期工程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截止到2010年底,风电场已累计向首都电网输送4.8亿度绿色电力。

  奥运村污水源热泵工程。该项目将清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在排入清河前引至换热站,在换热站内利用再生水作为热泵的冷热源,并在奥运村内通过热泵系统实现制冷供热,为奥运村内约41万平方米的建筑供热制冷,再生水经换热器换热后退回清河,实现循环利用。每年可减少用煤15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600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约60吨。

  延庆德青源鸡粪沼气发电厂。2009年5月,德青源鸡粪沼气发电厂正式竣工并网发电,每年可为首都提供1400万度绿色电力。2009年4月,被列为联合国“全球大型沼气发电技术示范工程”。

  本市第一个多村沼气联供工程。2009年12月,全市首个大型沼气多村联供工程—大兴留民营沼气站七村联供工程正式竣工。该工程改变了传统沼气以村或户为单位的建设方式,为我市生物质能规模化示范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模式。留民营沼气七村联供工程是我市“绿色燃气”进入规模化实施阶段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二)研发服务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科技创新全国领先。依托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雄厚的研发实力,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生物质能等6个新能源产业技术联盟,初步形成了企业、研发机构、产业联盟相互促进的创新格局。在光热发电技术、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成套装备技术、大型风电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等领域创新优势明显。

  高端制造业初具规模。在太阳能领域,已具备晶硅、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成套设备交钥匙工程的能力;在风电领域,已形成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风机整机系统集成能力优势显著,风电整机和叶片、风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居国内前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初步实现产业化。

  技术服务优势明显。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围绕系统集成、成套设备供应、整体解决方案、检测认证等高附加值环节,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技术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中国技术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的成立,为促进本市新能源的技术交易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三)政策法规逐步健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方面,本市相继出台了《北京市振兴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规范;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出台了《北京市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技术规程》等共9项地方标准。通过组织开展阳光校园创意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发展新能源的良好氛围。

专栏3:“十一五”本市出台的有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及政策

  1、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及节能规划(2006年12月发布)

  2、关于发展热泵系统的指导意见(2006年5月发布)

  3、“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09年3月发布)

  4、北京市振兴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方案(2009年10月发布)

  5、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2009年12月发布)

  总体上看,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虽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开发利用规模占资源可利用量的比重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资源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服务体系亟待完善,部门联动和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尚未形成,需要在“十二五”时期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快速发展。

  三、形势与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设将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建设高效低碳的首都能源体系和“绿色北京”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明确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创造发展空间、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设“绿色北京”的重要举措,也是凸显首都引领作用,落实国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现未来能源安全稳定运行和能源供应方式多元化的重要途径。实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要求北京必须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新能源利用体系,“十二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夯实新能源的发展基础,做好关键技术的研发储备和应用示范,积极提升新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为建设清洁、安全、多元、高效、低碳的能源体系注入强大动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实现新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增强核心竞争力保持首都经济发展优势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新一轮能源技术变革方兴未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首都社会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客观需要大幅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创新水平,抢占产业制高点,把全国领先的研发优势转化为雄厚的产业实力,实现新兴产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总体战略,把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和增强首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开发利用规模水平、培育壮大产业服务体系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着力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实施“3+2”工程,全面推进太阳能和地热能应用,积极促进风电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不断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端研发中心、高端示范中心和高端制造中心。

专栏4:新能源建设“3+2”工程

  “十二五”时期,本市将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重点实施十百千万新能源利用工程、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建设工程、高端功能区新能源综合应用工程三大工程;在科技研发领域重点实施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两大工程。

  (二)发展原则。

  示范带动,应用为先。大力推进一批新能源重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及应用,将新能源产业发展和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有机融合,形成“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应用”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自主创新,打造高端。充分发挥首都在技术研发、标准创制、设计咨询、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推动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融合发展。

  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完善政策标准体系,强化政府服务,以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带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以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形成政策推动、需求拉动、市场驱动的合力。

  因地制宜,关注民生。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着力推进与民生相关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关注城市重点功能区、新城地区和农村地区新能源发展,显著改善提升城乡居民的基本用能条件和生活品质。

  二、主要目标

  (一)利用总量目标。

  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为55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其中:

  太阳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利用面积1050万平方米,新增450万平方米。

  地热及热泵类能源:本市地热、热泵类(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供暖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新增2500万平方米。

  生物质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新增17万千瓦;年产沼气总量达3600万立方米,新增1800万立方米;生物质燃料50万吨标准煤。

  风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15万千瓦。



图3 2015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结构图

  (二)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成倍增长。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在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领域形成一批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

  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到2015年,新建6-8个国家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和技术研发平台;新能源标准和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系统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专栏5:北京市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览表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备注


国家重点实验室
 

1
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
新能源汽车

2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核能

3
风电设备及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风能

4
电网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能电网


国家工程实验室
 

1
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院
生物质能

2
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华北电力大学
生物质能

3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
北京理工大学
新能源汽车

4
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能电网

5
电力系统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能电网


  技术服务更加健全。新建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培育形成5-10个具有影响力的产品认证、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机构;新能源综合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专栏6:北京市现有技术中心一览表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依托单位
备注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工业锅炉及民用煤清洁燃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煤清洁利用

2
输配电及节点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能电网

3
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新能源技术

4
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
新能源技术

5
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新能源技术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
太阳能

2
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清洁利用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汽车

2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和利时公司
核能

3
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热能

4
北京北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北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电网

5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电网


  (三)空间布局目标。

  按照“集中布局、集群发展”的理念,构建形成“一县两区多基地”的新能源空间发展格局。高水平建设延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加快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积极支持本市有条件的区(县)争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做大做强延庆北京新能源产业基地、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和大兴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园区。

  (四)环境效益目标。

  到2015年,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可替代55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00万吨、二氧化硫10万吨,同时大幅削减氮氧化物和粉尘等颗粒物排放。 

第三章 高端示范 提升利用水平

  立足于首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础,充分利用中央地方两级政策平台,积极培育新能源市场需求,重点建设十百千万新能源利用工程、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建设工程、高端功能区新能源综合应用工程三大工程,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水平应用示范城市。

  一、推进十百千万新能源项目建设

  结合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条件和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因地制宜建设实施九项新能源亮点工程,以点带面,高端示范,推动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和水平双提升。

  (一)十万吨生物质燃料工程。

  按照“不破坏环境、就近消纳、循环利用、规模发展”的原则,以试点示范为先导,有序发展生物质燃料。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餐厨垃圾等生物质资源,在资源和应用条件较好的地区,选择重点村镇供暖及苗圃、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示范项目建设。示范建设餐厨废弃油脂生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等生物质液体燃料项目;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燃料利用量新增10万吨。

  (二)十五万千瓦风力发电工程。

  按照“统一规划、环境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延庆、昌平、密云、房山、门头沟等风能资源相对丰富、电网接入条件好、电力负荷近的区域,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按照“分散开发,集中管理”的方式,支持和鼓励分散式接入风电的开发建设。结合110kV及以下变电站布局特点,统筹考虑风能资源、土地、运输等条件,合理选择可接入的风电装机容量。重点推进官厅风电场三期、昌平青灰岭风光互补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风力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万千瓦。

  (三)二十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工程。

  依据资源条件,建设一批生物质规模化发电项目,逐步扩大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不断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和应用品位。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资源能源化利用,建设清洁高效的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工程;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实施沼气发电工程;在农林废弃物集中的郊区县适度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供工程。重点推进南宫、鲁家山和高安屯二期等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和阿苏卫二期、六里屯等垃圾填埋气发电工程建设。到2015年,实现生物质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

  (四)二十五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工程。

  落实《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按照政策扶持和市场培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家太阳能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大力推广与建筑相结合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逐步扩大太阳能发电的应用规模。在工业园区厂房、大型园林、中小学校、公共应急场所、废弃矿山等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实施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20兆瓦光伏屋顶项目;探索建设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幕墙光伏发电系统;实施“阳光园林、阳光校园”项目;建成延庆31兆瓦、密云20兆瓦等大型光伏电站项目。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5万千瓦。

专栏7:北京亦庄20兆瓦金太阳光伏屋顶项目

  2010年12月,北京亦庄20兆瓦金太阳光伏屋顶项目获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授牌。该项目属于并网光伏一体化工程,总投资4.6亿元,总装机容量20兆瓦,安装位置为建筑物屋顶。据统计,目前在亦庄汽车、装备制造、移动通信、电子信息、数字电视等专业产业园中,可利用建筑屋顶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年均发电2272万千瓦时,将在工业用电高峰期有效缓解电网压力。同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179.2吨,减少烟尘排放量122.7吨,二氧化碳21429.6吨,二氧化硫179.9吨,氮氧化物60.5吨。

  (五)百万平米地热梯级利用工程。

  按照“统筹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积极推进深层地热资源梯级利用。充分发挥凤河营热田地热资源优势,建设地热采暖梯级利用工程,实现地热资源“发电—工业利用—供热—农业利用”多形式、多层次开发利用;统筹延庆供热规划,重点实施城西地热供暖工程,在延庆妫水河以北新发展区域建设以地热供暖为主联合燃气调峰的复合供热系统。

  (六)千万平米地源热泵综合应用工程。

  按照“优先发展再生水和电厂余热热泵,鼓励发展地源热泵”的原则,以重点功能区和高科技园区的建设为依托,建设一批热泵建筑一体化系统工程以及与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在有条件地区实施热泵系统对燃煤(油)锅炉清洁改造,促进能源系统的替代升级;以实现余热资源的能源化利用为目标,建设太阳宫电厂循环水等一批余热利用供暖示范工程,到2015年,实现热泵供暖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

  (七)千万平米光热利用工程。

  按照“能用尽用”的原则,实施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设计、一体审批、一体施工,全面推进我市太阳能光热系统应用;推进太阳能在工业生产中的高效集中热利用,鼓励太阳能光热与其他新能源相结合的综合应用,重点实施太阳能光能热水、农村新民居太阳能采暖、阳光浴室等工程。到2015年,实现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面积达到1050万平方米。

  (八)千万立方沼气区域联供工程。

  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快推进远郊区县禽畜粪便、秸秆薪柴等资源的能源化利用。依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重点在延庆、密云、大兴等生态涵养区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区域联供和多村联供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清洁的炊事燃气。重点实施延庆县张山营镇、旧县镇及大榆树镇、大兴区长子营镇、密云县西田各庄镇等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集中供气用户超过10万户,年产沼气总量达3600万立方米。

  (九)万辆纯电动车推广工程。

  发挥北京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在系统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同时,着力加快电动汽车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重点在整车集成、动力电池的研发和制造等领域实现突破,完善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纯电动汽车在公交、环卫等领域的应用力度,示范应用电动汽车出租车,逐步推广私人购买电动汽车。

专栏8:新能源汽车与电动汽车

  根据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定义: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纯电动汽车是指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二、打造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工程

  高水平建设延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和亦庄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培育打造一批市级新能源特色示范乡镇。

  全面推进延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高水平建设一批体现当地资源优势与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水平相结合的重点示范项目,力争到2015年延庆县新能源利用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30%以上,全县50%以上的居民使用到清洁绿色的新能源。

  高水平建设国家光伏集中应用示范区。坚持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高水平建设一批太阳能光伏屋顶发电项目;提升高效光伏组件、系统集成、智能电网等高端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水平。

  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新能源示范乡镇。结合“阳光浴室”、“绿色燃气”等能源安居工程的建设,重点支持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的重点乡镇,扩大新能源应用范围和领域,建成一批规模化、有特色的新能源示范乡镇。

  三、实现高端功能区新能源综合应用

  统筹高端产业功能区能源禀赋特征和能源需求情况,突出体现绿色低碳理念,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科学规划设计产业园区、楼宇、企业间的能源供给系统,实现循环高效梯级利用。在未来科技城、丽泽金融商务区、CBD东扩区和海淀北部新区等高端功能区建设一批热泵建筑一体化系统工程以及与其他能源相结合的热泵供暖(制冷)工程;区域内新建公用和居住建筑推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建设一批与产业功能相配套、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程度高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到2015年,高端重点功能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0%以上。

专栏9:一县两区

  一县:即绿色能源示范县。是指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和农业部共同认定的、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为主要方式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县(市)。全国共授予108个,本市延庆县位列其中。

  两区:即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是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命名的示范区,是国家对推进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的重要举措。工程以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为主,采取低压侧并网接入的形式,利用工业屋顶进行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首批授予的13家示范区之一。

  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是国家能源局和国家财政部命名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我市目前正在积极争取。

第四章 创新驱动 促进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和高端示范应用的市场优势,实施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工程,逐步形成“研发促进应用,应用带动产业,产业助推研发”的发展模式,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高端研发、高端示范、高端制造”中心。

  一、巩固新能源技术创新优势

  立足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和现有基础,强化自主创新,力争在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能力上取得突破。

  (一)巩固太阳能高端技术研发优势。

  在太阳能光热领域,重点在规模化太阳能低温热水集热、高效平板太阳能集热、中温光热利用及大规模太阳能储热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增强兆瓦级大功率槽式、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能力。

  太阳能光伏领域,重点开发建筑光伏系统、光伏微网系统、大型并网光伏电站等系统集成技术,突破高效低成本超薄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瓶颈;积极推动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的晶体硅太阳电池和薄膜太阳电池研制;推进多线切片机等晶体硅电池生产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加快实现大功率并网逆变器、高效蓄能电池等光伏并网核心设备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二)增强风电设备系统集成能力。

  推动3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发电机关键制造技术、风电机组电控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工艺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加快大型风电机组性能测试与评估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其设备产业化;重点开发风电场中央监控系统及远程监控系统、风电变频控制系统、并网控制系统、风电场综合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及产品,提升系统集成能力。

  (三)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步伐。

  依托本市电动汽车领域研发资源,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推进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三大关键系统的研发;培育引进高储能动力电池、大功率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动真空助力制动等关键系统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四)提高地热能技术研发水平。

  依托现有产业联盟和优势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地热能与其它能源互补的综合利用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着力突破地质勘察、地下换热、系统集成、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泵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大力推进高效新型的污水源、再生水源、工业余热热泵供热制冷系统研制,拓宽热泵技术利用领域。

  (五)促进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升级。

  重点提升大中型沼气自保温及高效加温系统集成能力,开展生物质气化焦油处理等核心技术的设计研发;开展污泥与餐厨垃圾等非常规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大型高效生活垃圾焚烧炉发电、填埋气资源化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生物质直燃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开展禽畜粪便的冬季低温发酵技术研究。

  (六)实现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突破。

  鼓励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电与量测、用户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电动汽车充放电、双向互动服务体系等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全面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建成未来科技城、延庆智能电网示范项目,2015年基本实现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接入和并网运行。

  二、加快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

  抓住国家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首都新能源研发创新工程建设。通过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承接重大研发项目,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

  集聚产业科技资源。加快建设国家能源风能太阳能仿真与检测认证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风电产业平台、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北京;协调推进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搭建服务平台。支持各类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新能源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建立一批国内领先的试验平台、示范中心、检测中心等,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三、做大新能源产业基地规模

  着眼于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通过建设重点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专业化、特色化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产业环节,强化高端制造的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北京新能源产业竞争力。

  做大做强三大产业基地。立足现有基础,搞好存量调整,优化增量结构,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依托龙头企业和高端服务平台,打造以太阳能、风能、智能电网产业及应用示范为主导的延庆新能源产业基地,积极促进以太阳能薄膜电池为特色的平谷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发挥太阳能电池生产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企业为带动,形成纯电动汽车电池、控制系统、电机、整车制造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打造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培育发展多个产业集聚区。吸引国内外新能源优势企业入驻,加快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昌平风电产业园、通州光伏产业基地和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等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为产业配套的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区。

专栏10: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工程基地

  2008年12月28日,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工程基地正式授牌,成为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工程基地占地1000亩,总投资50亿元,具有年产各类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客车5000辆、高效节能发动机40万台的生产能力,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基地。该基地拥有与世界同步的三大绿色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已建成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和高效节能发动机四大核心设计制造工程中心。



图4 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园区)布局示意图

第五章 探索开放 优化发展环境

  依托北京特有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研发机构、产业联盟的创新能力;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营造良性新能源发展氛围;增强产业联盟纽带作用,促进重大项目成果转化。

  一、部门联动,合力推进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对于符合本市新能源发展方向的项目开启“绿色通道”,优化部门协调,尽可能缩短审批时限,促使重大项目尽早投产达效。重点策划一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及财税支持。

  加强政策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强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税收、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加快本市太阳能光热、光伏、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上网等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制定;尽早发布北京市新能源统计体系及总量分解相关实施细则等政策,出台强制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北京市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管理办法,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方面实现大突破。

  加强标准体系及政府平台建设。加快开展本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上网等新能源技术和产业标准体系制定工作,明确新能源发展利用路线图;建成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线监测平台,初步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评价体系,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二、扶持创新,促进转化

  支持新能源企业建设国家级(市级)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按国家规定通过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激励手段支持企业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效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鼓励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实现产业化发展。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应用推广等方式,加大在本市重大建设项目、示范工程中应用。

  三、搭建平台,增进服务

  建立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

  建立新能源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和培训平台。支持举办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展览、展示和研讨,推介新能源技术和产品。支持新能源企业、科研院所、国外机构合作,组织技术、管理、服务等多领域培训。

  增强新能源产业联盟纽带作用。逐步建立完善新能源利用及产业发展定期调查和统计分析制度,研究制定新能源产业评价体系,加强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重点开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调研和研究分析,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和成果转化。

第六章 完善机制 保障规划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分工 

  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组织领导,发挥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领导机构统筹协调作用,按照责任分工,进一步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建立完善部门、区县、企业新能源发展的协调联动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

  二、拓宽新能源发展资金渠道

  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税收、补贴等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补助、贴息和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加大对新能源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建设、重大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带动更多国内外资金投入;搭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新能源资金利用的新模式。

  三、培养引进各类人才

  鼓励在京高等院校开办新能源相关专业,加快培养本市新能源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高端和实用型人才;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把新能源领域高端人才列入我市重点领域人才目录,引进一批新能源重点领域高端设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多种方式,加强新能源规划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让新能源利用走入校园、走入社区、走入百姓家庭,培养提升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新能源利用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营造全社会重视新能源、利用新能源的良好氛围。 返回小木虫查看更多

今日热帖
  • 精华评论
  • kkwang

    这种规划 套话太多了。根本不知道它的重点是什么。
    门外汉做的规划,

  • season_angel

    路过,纯粹做给上面看的

  • zqshichina

    还是不错的!
    有规划总比没有要好

  • 天外飞星

    政策一般还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就不咋地了·

猜你喜欢
下载小木虫APP
与700万科研达人随时交流
  • 二维码
  • IOS
  • 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