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投稿 >变相重复发表:值得警惕的现象

变相重复发表:值得警惕的现象

作者 tibetnamco
来源: 小木虫 250 5 举报帖子
+关注

变相重复发表(Redundant publication)是指作者向不同出版物(主要指科技期刊)投稿时,其文稿内容(如假设、方法、样本、数据、图表、论点和结论等部分)有相当重复而且文稿之间缺乏充分的交叉引用或标引的现象,又称“多余发表”。与传统意义上的一稿两投(或重复发表)和二次发表相比,一稿两投是一种学术界和期刊界深恶痛绝的行为,而二次发表往往是被普遍认可的。

变相重复发表因受界定不明确、期刊编辑认识的不统一和姑息,以及作者的投机或其他心理、版权意识淡薄、科技工作者(读者)的宽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往往大行其道,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报道,在被统计的3种医学外科类期刊已发表的660篇文章中,有92篇属于变相重复发表,占14%;对生物医学类期刊而言,这个比例大约在10%~20%之间。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唤起科技期刊作者、读者和编辑的重视,以期防微杜渐,维护学术交流的良好生态。

作者和期刊(编辑)的关系主要依赖于建立在科学诚信基础之上的“游戏”规则,出版社、期刊社或编委会负责制定规则,由于不同期刊的规则和编辑体系的差异,作者往往可以从容钻空,达到变相重复发表的目的。目前,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6类:

(1) 投向不同刊物的不同文稿,通过作者再包装、再组合以及自我剽窃(self-plagiarism)等手段,逃过期刊审稿人的眼目和编委会的审查,以达到发表的目的。从内容上看,这些发表的文稿的假设、方法、样本、数据、图表、论点和结论等部分有相当交叉,而且通过“伪装”、“重组”、“侧重”,然后故意在引用时回避这些已经发表(或者在他刊外审,或者待发表)的文献,提高论文在审稿人心目中的创新性。题目自然不能雷同,作者署名一般也可以重新“排列”,图表也可以在A文中为图,在B文中为表。这是目前变相重复发表的最主要形式,由于现在期刊主题交叉非常普遍,边缘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综合类和专业期刊所刊登的论文范围可以重叠,相关期刊之间沟通、交流不够,加之这些刊物的编委会和审稿系统把关的松紧和决策的考虑往往并不一致,甚至有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2) 一项科研成果的有效内容被肢解为若干“最小可发表单元”,分别投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曾经收到一篇反映某癌症预后的分子标记A的论文,又发现该作者将一篇同病例样本的分子标记B的研究报告投往他刊。还有一次,NEJM收到一篇关于慢性肾衰竭的骨损伤的论文,审稿评价非常高,于是NEJM准备就此论文专门配发一篇编者按,并约请一位著名的肾病学家来写。专家在撰稿过程中偶然发现一篇专业期刊上刚发表的类似报告——作者相同,使用同一病例样本,文章结论也几乎完全一样,而作者投稿时并没有告知NEJM。

(3) 论文主要部分已经在灰色文献(非正式出版物)上公开发表。由于灰色文献目前非常多,而且为了提高专业国际会议的影响,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也开始设立严格的论文入选审查队伍,进而公开出版包含详细摘要或全文的论文集。目前,对于在类似国际会议上已经发表论文摘要或部分内容的文稿,一般期刊并不拒绝,但是那些行业内的大刊名刊,往往会对此类来稿做一些要求。如,英国医学杂志(BMJ)要求来稿内容如果超过10%为已经公开“发表”过,作者应该提供已发表内容的复印件,以供参考[10]。美国计算机协会(ACM)要求,来稿内容必须至少有25%是新的;而IEEE系列刊之一T-MTT主编则声称,这个比例应该是60%。

(4) 论文以各种形式在不同刊物、出版物上发表。如简报、快报、通讯等形式先发表,然后再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不少刊物认同这样的先发表方式,但是也有刊物不允许,或者在定夺是否发表的过程中,需要作者提供已经发表的快讯类文章的复印件。有时作者不告知,研究论文中也不引用的话,审稿人或编辑判断起来就会困难得多,除非他们已经读过或者发现快讯类文章。

(5) 同一课题不同协作单位人员分别投稿,或导师和研究生分别发表不同的论文,而这些论文主体内容有相当重复。由于第一作者不同,而且往往可能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因而显得更隐蔽,也更难被发现。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题阶段研究或实验之后,或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必然要总结发表一些论文,并往往采取自由投稿的方式;而导师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或课题压力,或实验室总结评估等),或接受刊物约稿,会铤而走险。笔者曾发现,两篇综述类文章,系导师(A)和研究生(B)共同完成,后来分别发表在某国内SCI源刊和国内某进展类期刊上,前文署名是A,B,后文署名则为B,A,C;而这两篇文章,内容至少50%以上是重复的。

(6)作者向国际会议投摘要而本人并不与会,造成摘要被SCI源刊收录的既成事实;然后将全文再投学术期刊。李曙光院士等最近披露,2008年地球化学国际盛会Goldschmidt 大会,来自中国的提交摘要、没有与会的竟达160余人。其中有一些人本提交摘要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参加会议,因为他们知道Goldschmidt 会议论文摘要将在GCA刊载并被SCI检索,所以报名并递送摘要,有的还不止一篇。不参加会议,这个论文摘要就是虚假的,它既不代表经过同行评议的科技论文,也不代表参加过国际会议展示了成果。但是,作者将其当成一篇SCI检索文献。由于不少国内单位对SCI的界定、范围还有些模糊或者不很熟悉,给这些人浑水摸鱼带来了便利。因为这些国际会议论文摘要被 SCI检索是事实,他们可以堂而皇之的将摘要主要内容再写成论文发表。

(备注:以上内容系笔者2004年发表在《编辑学报》的相关论文的一部分,这次贴在小木虫论坛,希望引起广大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对类似问题的重视。重贴时对原文有更新,有删减。) 返回小木虫查看更多

今日热帖
  • 精华评论
  • jwfu

    这些个情况确实在我们身边都存在,没准我们自己都有类似的问题!以后真查起来,还有一大部分要倒霉!

  • tibetnamco

    个人感觉 或多或少是普遍存在的。
    原因很复杂。主要与毕业、考评、职称等制度有关;也与现在社会普遍的急功近利、浮躁盛行有关,

  • zouxiaomi

    这些现象的确都存在的,包括一些国际著名的出版商也默认类似的做法,要彻底改变是很难的。

猜你喜欢
下载小木虫APP
与700万科研达人随时交流
  • 二维码
  • IOS
  • 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