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Stor宣布其发明一种革命性的超高能量密度储能装置已经5年了,然后该装置今年6月份才进行了第一次独立第三方测试,距离上市仍遥遥无期。如此牛逼的装置,是什么导致了其商业化如此缓慢,请有想法的各位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关资料: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EEStor) 目前是美国第一大国防承包商,创建于1913年,1932年改称洛克希德飞机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改为现名。他们声称的超级电容:充电5分钟,可储能52.22KWH,供14匹马力的电动汽车,以每小时96公里速度使用5小时,行驶480公里。可能不是吹牛.一场电池革命可能即将发生.
EEStor 超级电容电池的原理很简单,即传统的法拉第电容,两片电极夹电介质,高中的物理知识,但他们只不过把电极厚度做到1微米电介质的介电常数做到19861,耐压做到557V/微米,厚度做到9.81微米,比能量密度达402WH/公斤(10 times the energy density of lead acid batteries at 1/10th the weight and volume)。
2009年4月28日 EESTOR公司引入了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认证,洛马公司及通用、ZENN公司负责人到场,确认装置在3500V电压下介质介电常数达到22000点,储能密度超过400WH/KG(是目前锂电池能量密度的四倍),公司将按照合同在年底为武器商及汽车商提供样品进行实测。
如果这种装置用在汽车上,甚至高速列车上,列车将获得巨大的额外动力
我花了半天时间翻译了专利一小段,原来美国人采用了湿化学工艺,掺杂改性的高介电常数钛酸钡纳米颗粒材料,双层包覆氧化铝与钙镁硅酸盐物质,包覆层厚度100埃米,复合PET绝缘聚合物材料,热压成型1微米的薄膜,击穿电压超过4000V,薄膜表面喷涂9微米厚的金属电极涂层,形成超高压超薄平板电容器组件,储能密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工艺成熟,意味着彻底淘汰内燃机。电容器特性无限充放电次数,无电化学反应,超高充放电倍率,超高功率。
4月22日,EEStor公司又公布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他们生产陶瓷叠片式超级电容器的关键材料纳米钛酸钡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钛酸钡的介电常数达到了22500,工作温度范围不是前面宣布的-40~49度,而是-20~65度。6月1日,EEStor公司的合作伙伴加拿大的ZENN电动汽车公司发表公告宣称由于钛酸钡的量产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底,他们将量产装备有EEStor公司电源系统的电动车。但是他们仍然没有公布电源系统的电压及自放电率。同时他们还宣布继续增持EEStor公司的股份,加大对EEStor公司的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