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应助回帖
荧光光谱的形状受到两个因素影响:1.各振动能级之间的跳跃概率,2.基态中的能级结构。荧光分子受到激发之后,吸收光子的能量,跃迁到更高级的激发态,荧光的高级的激发态有较大的分布范围,所以激发态光谱分布较宽,可能有存在多个吸收谱带,再由不同的激发态能级跃迁到基态,每一种跃迁的能量释放不同,所以可能有不同的激发态。俄而荧光物质的振动和内转化等非辐射的跃迁过程寿命很短,很快施放能量使分子衰变到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再有这个能级跃迁到基态,发射荧光分子。每一种荧光分子的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与基态中的能级的能量值基本上是不变的,所以两者之间的差值决定了荧光分子的发射光谱,所以荧光分子的发射光谱的波长一般比较窄,只有一个谱带,与吸收光谱的波长无关。荧光发射光谱与外界的荧光激发光谱之间的波长通常有一定差值,叫所谓斯托克位移或者反斯托克位移,斯托克位移是荧光分子的发射波长比激发波长长,反斯托克位移是荧光分子的发射波长比激发波长短。
但是也有一些荧光分子的分子存在特殊性,激发波长变化时,荧光发射光谱会随之变化,也就是该种荧光分子受激发出的荧光不全是该种荧光分子的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与基态中的能级之间能量差决定波长的荧光。
楼主使用Tb是不是使用Tb纳米小球作为荧光量子点?现在一般用的纳米小球使用纳米金或者纳米银颗粒。,其暴露于白色光源时可以在不同的波长处释放能量,即所谓的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这在蛋白质芯片中也是一张常用的标记手段。使用纳米金或者纳米银颗粒作为标记物,单个金或者银的纳米粒子可以相当于500,000个荧光基团的激发光强度;金或者银的纳米粒子之间不会发生漂白或者猝灭;金或者银的纳米粒子可以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或者普通显微镜暗场下直接观测点到,粒子直径一般不小于40纳米,不大于80纳米;金或者银的纳米粒子可以包被抗体,受体,配体或者DNA探针。
楼主用Tb纳米颗粒也可以,但是荧光增强首先是纳米粒子本身的作用,而不是因为纳米粒子链接了众多的荧光分子,后者最多只能线性增强荧光。
你给的信息,我只能很粗糙的说:当蛋白质磷酸化后和磷酸化前的蛋白相比,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或者说是折叠状态发生了改变,稳定性和活性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所以其与Tb3+的原来的作用微点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蛋白质磷酸化后与Tb3+的结合常数,以及结合上Tb3+的稳定性和活性与没有磷酸化时可能有较大的不同稳定性和活性的改变。
最可能的三种情况:1.是中心蛋白质磷酸化后的磷酸根与Tb3+可能形成了配位键,使得Tb3+的振动能级发生了改变,因而受到同样波长和强度的外界的激发光源(有中心蛋白质发出的)对于Tb3+在与磷酸根形成了配位键前后会有不同;2.当中心蛋白质磷酸化后和磷酸化前的蛋白相比,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或者说是折叠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中心蛋白质本身的带有荧光剂发基团的氨基酸(Trp,Phe,Tyr)的分子环境发生了改变(这是必然的),所以中心蛋白质本身的带有荧光剂发基团的氨基酸(Trp,Phe,Tyr)受到同样波长和强度的外界光源激发时,发出的荧光会有改变,那么再传到Tb3+处,对于Tb3+而言,其接收的中心蛋白质产生的外界激发光源在中心蛋白质磷酸化前后就不一样,所以Tb3+受激发在发出的荧光当然会有不同;3.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且前后串联。如果中心蛋白质磷酸化后的磷酸根与Tb3+可能形成了配位键,也不是所有的Tb3+都会与中心蛋白质磷酸化后的磷酸根形成配位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