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热门版块排行榜     石溪大学接受考研调剂申请>

【调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2024年16个专业接受调剂
查看: 5274  |  回复: 20
本帖产生 2 个 ICEPI ,点击这里进行查看

mbchen

专家顾问 (著名写手)

[交流] [转载] 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说不”的中国人—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晓晴已有6人参与

无机物化版块专家(mbchen)活动
[转载] 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说不”的中国人—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晓晴


【这里转载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官方网站《科学中国人》记者采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晓晴的采访。刊登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官方网站《科学中国人》.
网址:http://www.scichi.cn/content.php?id=1241
中心议题是朱晓晴教授发表了如下两篇文章:
[1] 朱晓晴,杨金东,“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探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 34: 2247-2253.
[2] Zhu, X.-Q., Yang, J.-D., “Direct Conflict of Marcus Theory with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J. Phys. Org. Chem., 2013, 26: 271-273.
以上两篇文章质疑Rudolph A. Marcus的电子转移(ET)反应速度理论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历史背景:1956年R.Marcus提出电子转移反应速度理论的经典形式[3,4],1959年该理论又发展到量子形式。1984年Miller 、Closs 等人又在实验上证实Marcus ET理论预言ET反应速度常数反转的反转区的存在[5]。1992年R.Marcus以电子转移反应速度的理论荣获Nobel化学奖[6]。
[3] Marcus, R.A., "On the Theory of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Involving Electron Transfer. I". J. Chem. Phys. 1956, 24: 966.
[4] Marcus, R.A., "Electrostatic Free Energy and Other Properties of States Having Nonequilibrium Polarization. II". J. Chem. Phys. 1956, 24: 979.
[5] Miller J.R., Calcaterra L.T., Closs G.L.: "Intramolecular long-distance electron transfer in radical anions. The effects of free energy and solvent on the reaction rates", J. Am. Chem. Soc. 1984, 106: 3047. 【反转区的第一次实验证据】
[6] Marcus, R.A., ETR in chemistry, theory and experiment,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3, 32: 1111-1222 (Nobel Lecture).

鉴于以上历史背景的介绍,可见朱晓晴教授发表的以上两篇文章[1,2]值得重视,于是就有2015年5月1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官方网站记者采访朱晓晴教授的采访文章(下面转载全文)。

转载者的意见是:
(1)无论如何,首先要判定质疑的对错。判定应该包括:1、该质疑在科学上是否正确?是部分正确,还是根本不正确?2、搞清该质疑在科学上是对现有理论的补充还是颠覆?
(2)学术无禁区,且无时限。无论老幼尽可言论自.由。诺贝尔奖的桂冠也不是丹书铁券,可以免死。
(3)学术界要形成鼓励质疑的氛围,相信无论质疑的对错都将会推动科学界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术态度的端正。
(4)本版是物理化学,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属于本版重要论题,故转载之。转载时为了避免敏感词,不得不添加“.”号,请谅解。


科学中国人: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说不”的中国人—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晓晴
http://www.scichi.cn/content.php?id=1241
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15-05-13

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说不”的中国人—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晓晴     
本刊记者 黄鑫

  编者按:随着2014年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再次将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燃烧起来。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设立的奖项,主要表彰那些对科学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悠悠110余载,诺贝尔科学奖已然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顶级、最权威、代表国际上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奖项,其权威性和神圣性不可侵犯。

  但就在2013年,我国化学工作者、南开大学教授朱晓晴连发三篇科学论文,否定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现给那些至今还在盲目追求迷信学术权威的人一声响亮的警钟。
  为了弘扬这种敢于和权威“说不”的勇敢精神,鼓舞国人永攀科技高峰,本刊记者黄鑫日前专访了南开大学朱晓晴教授。以下是记者的采访录摘要(经过本人审阅)。

  本刊记者:朱教授,你是世界上第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说不”的中国人,成果背后必有耐人寻味的成长过程,首先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人生简历?
  朱晓晴教授:我1957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1977年考取安庆师范学院化学系,1982年春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原安徽劳动大学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工作,四年后调回母校安庆师范学院继续从事基础化学教学工作。1991年被推荐到兰州大学主办的全国有机化学骨干教师进修班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学习,1993年考入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刘有成院士,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并于1996年获得兰州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我以博士后的身份到南开大学程津培院士课题组从事一氧化氮物理有机化学研究,1998年博士后出站并留在南开大学从事物理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至今。我现在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本刊记者:朱教授,听完您的简历介绍,我们深感这是一条拾级而上的奋发之路。那么,您是如何以这样平凡的学业背景和科研经历来获取而今的成就的?凭什么天赋能够挑战诺贝尔化学奖权威?
  朱晓晴教授:首先必须肯定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天赋。当然,要质疑诺贝尔奖成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学术实力是不行的。我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和科研经历与很多有国外留学背景的著名学者相比,看上去很平凡、很普通,甚至可以说很“山寨”,值得比较的地方很少,但实际上我的学业背景和科研经历是艰辛的、踏实的、很不平凡的。
  我1965年开始进入小学,不料,“文化之旅”刚刚开启的第二年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与当时全国大多数学校一样,我所在的安徽省怀宁县永林小学当时基本上处于一种半上课半休课的无序状态。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不能参加“革命活动”,因此那时我只能是学校有课时我就去学校上课,学校没课时我得与农民伯伯妈妈一起下田干农活。由于那时我年纪小与大人一起在农田间干同样的农活实在太累,我无奈只好经常以学校有课为由躲避劳动,并利用说谎骗来的时间躲在上学途中一个大桥下的涵洞里看语文书、做算术题。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而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养成了一种独立思考的秉性。在我的记忆中,孩童时自己一个人躲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看书、写字、做算术题是我那时唯一的希望和快乐。
  步入中学时代,特别是1971年“913.事.件”后,学校有一段不太长的时期基本上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的“诱惑”下,我开始痴迷于数理化,因而在这段时间里,我的数理化知识得到了飞跃式地提高。记得那时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生病或有别的事不能上课时,我经常代替他们给同年级的同学上数学和物理辅导课。有许多同学当时还称我为“小老师”,我为此兴奋极了。
  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当了两年农民,终在1977年迎来了全国恢复统一高考这一让人兴奋的消息。挤过“千军万马”,1977年我幸运地被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后改为安庆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录取,从此开启了我新的人生。大学时期,虽然学习条件不好,不仅没有正规的教科书,甚至有些专业课的老师还要从外校临时借聘,但这一切一点也没有影响我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的热情。通过4年痴迷玩命似的学习,我汲取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
  1982年元月,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安徽劳动大学从事化学基础课教学工作。由于刚刚工作,教学任务不重,我有很多课余时间去学校图书馆学习。那时安徽劳动大学学校图书馆里化学类的书籍和文献很少,但哲学、逻辑学、科学史、名人思想史等书籍和杂志却很多。开始时,我偶尔翻看这些哲学、逻辑学、科学史、名人思想史等书籍和杂志来调节头脑,没想到看着看着自己就喜爱上了哲学。经过4年的“哲海翻腾”,我不仅哲学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还养成了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1993年,我考入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刘有成教授。刘有成教授是一位资深的化学家,他给我的研究课题是“生命体内烟酰胺辅酶负氢转移机理研究”,这一课题涉及到对事物本质的研究。期间由于导师没有给我施加快出论文的压力,我可以无忧无虑地根据认识的客观规律一心一意地深入探索。经过3年的苦战,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进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使我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动力学基础,而且还为我后来深入研究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埋下了伏笔。
  1996年至1998年,我在南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参与了程津培教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NO生理功能热力学基础”研究。在化学热力学研究方面,南开大学程津培教授课题组可以说是国际上当时最好的一个研究化学热力学的课题组。两年多的博士后研究经历为我后来质疑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打下了坚实的不可缺少的热力学基础。
  总之,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我的人生中,虽然每一个时段受教育的环境都很“土”,每一个阶段做科研的条件都很有限,但每一个时段的学习和每一个课题的研究我都很幸运地得到了许多名师的指点和帮助,他们对我的影响,如影,相伴相随;如灯,照亮前路。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热爱科学,对学习和工作不仅十分投入,而且刻苦钻研。几十年的坚持才使我这个很平凡的化学工作者有能力、有水平质疑诺贝尔奖成果。

  本刊记者:朱教授,您质疑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依据是什么?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自1956年提出至今已50多年了,研究应用的人应该很多吧?为什么他们都没有提出质疑,原因何在?
  朱晓晴教授:由于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能够逻辑地推导出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其过渡态(一个中间态)的位置(坐标)在空间上可以不在始态与终态之间,即所谓的化学反应“反转区”,显然这一结论完全不符合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科学逻辑。事实上,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自1956年提出到1984年间其科学性一直有人质疑,只不过那时人们质疑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科学性的理由是该理论能够逻辑地演绎出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反应热力学驱动力间存在反比例的函数关系。是的,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自1956年提出至今已50多年了,研究应用的人很多很多。据瑞典一位科学家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差不多有两万多人从事过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研究和应用。至于为什么至今没有被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Marcus电子转移理论是在利毕(Libby)电子转移思想基础上根据双球模型,利用连续介质理论经过繁琐复杂而又十分“严密”的数理推导而来的,该理论的有关原始文献非常难懂,不花大气力是很难从中拨开“迷雾”直击“痛处”的。(2)事实上,Marcus理论从1956年提出起一直受到质疑,但到1984年,由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J.R.Miller教授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G.L.Closs教授两位科学家在美国著名化学刊物JACS上发文报道说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25年前Marcus根据Marcus理论做出的科学预言,即化学反应反转区的存在,从而证实了Marcus理论的科学性。源于人们对美国著名科学家、美国著名大学、美国著名刊物的过度信任,没有人对Miller和Closs发表的实验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样,Marcus理论的科学性就得到了实验证实,从此再也没有人公开怀疑Marcus理论科学性了。(3)众所周知,诺贝尔科学奖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顶级、最权威的,代表国际上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成果的权威性已成为人们不可侵犯的事实。由于Marcus电子转移理论获得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桂冠,人们就自然放弃了对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科学性的怀疑。

  本刊记者:朱教授,您是什么时候接触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为什么要质疑Marcus理论?质疑Marcus理论有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质疑的?
  朱晓晴教授:Marcus1992年10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我正在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实验室进修物理有机化学。因为我们研究的领域与Marcus所研究的领域相接近,导师要求我们学习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并应用于科研。组内的郭庆祥教授为此还专门用中文写了一篇介绍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文章。我就是在那个时候接触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看了不少相关文献资料。然而,通过仔细分析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中化学反应态与反应坐标的变化关系,我发现Marcus电子转移理论有原则性问题。因为该理论认为物质状态在空间上发生变化时,它的过渡态(一个中间态)的位置(坐标)在空间上可以不在始态与终态之间(这显然违背了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科学逻辑)。
  机会在2001年降临,在南开大学工作了两年的我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当时基金课题是“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目的是要解决有机负氢转移反应中两大基础科学问题:一个是热力学问题,即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比较完整的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数据库。人们利用我们建立的热力学数据库,就可以判断有机负氢转移反应方向、中间体和机理等;另一个是动力学问题,即建立一个普适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有关的反应物动力学参数数据库。人们利用我们建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有关的反应物动力学参数,就可以估算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的速度。
  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数据库的建立,我们课题组花了6年多的时间,即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期间,我们测定了数千个重要的有机负氢供体和数千个重要的有机负氢受体热力学数据。根据我们建立的热力学数据库,上百万个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驱动力和机理等得到了可靠的预测。
  因为有机负氢转移反应热力学问题到2007年已获得了基本解决,所以从2007年起,我们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有机负氢离子转移反应动力学问题,即如何科学地预测有机负氢离子转移反应的速度。对于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1956年Marcus提出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用来描述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后来该理论经过Marcus和其他许多量子化学家和计算化学家50多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其中包括有机负氢转移反应,如美国Minnesota大学Kreevoy教授差不多一辈子应用Marcus理论从事有机负氢转移反应动力学研究。由于Marcus理论能够逻辑地推断出化学反应过渡态的位置可以不在反应始态位置和终态位置之间(这一推断明显与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过程的逻辑不一),我总认为Marcus理论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用一个具有被质疑理论来解决有机负氢转移反应动力学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2007年后,“寻找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建立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成为我们课题组的中心课题和任务。
  虽然我认为Marcus理论明显存在科学性问题,但是要质疑Marcus理论并非易事。主要困难有:(1)Marcus电子转移理论是利用连续介质理论根据双球模型,经过繁琐复杂而又十分严密的数理推导而来的,该理论的原始文献非常难懂,不花大气力是很难发现。(2)Marcus理论的可靠性得到了许多实验结果的支持,特别是Marcus理论的预言(化学反应反转区的存在)1984年后获得许多实验观察证实。显然要质疑Marcus理论还必须要质疑Marcus理论的所有实验证据。(3)1992年瑞典皇家学会因Marcus理论在化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授予Marcus诺贝尔化学奖。众所周知,诺贝尔科学奖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顶级最权威的代表国际上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成果的权威性已成为人们不可侵犯的事实。(4)Marcus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50多年了,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应用过Marcus理论,有很多科学家因此还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励。我们要想否定Marcus理论,他们显然是不会答应的。(5)国内各高校现阶段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基本是以文章篇数和影响因子为依据,研究生毕业均需要有一定要求的文章,若研究生参与质疑Marcus理论的课题研究,该如何毕业?

  尽管质疑Marcus理论建立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困难很多,但是我也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如(1)改革开放后,国家富起来了,国家基金委对我的科研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2)南开大学化学科研实力很强而且历来有重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和优势,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国际一流的实验条件和浓厚的学术气氛。(3)程津培院士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他对我的研究工作不仅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同时还给予了大力的支持。(4)我有很多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优秀研究生。由于具备上述有利条件,2007年,我们下决心正式启动了“寻找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建立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项目。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集中了我所有研究生的力量,对他们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工:(1)一部分研究生协助我研究Marcus理论的原始文献,仔细分析和考察Marcus理论的来源及每一步数理推导中的科学逻辑。(2)一部分研究生协助我搜集文献中支持Marcus理论的所有实验证据,并分析研究文献中支持Marcus理论的所有实验证据的可靠性。(3)大部分研究生从事实验化学研究,用实验进一步考察和验证Marcus理论及文献中支持Marcus理论的关键实验证据的可靠性。经过近5年多痴迷玩命似的钻研,2011年我终于发现了根源,即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不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我兴奋得几夜没有合眼,感谢上帝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我们连发三篇科学论文来质疑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第一篇文章主要是用科学原理即用能量守恒定律仔细考察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每一个基本假设的科学性,从而为我们的质疑提供了科学依据(Direct conflict of Marcus theory with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X.-Q. Zhu, J.-D. Yang J. Phys. Org. Chem. 2013, 26, 271-273);第二篇文章主要是用科学逻辑和实验仔细考察文献中支持Marcus理论的所有实验证据的可靠性,发现文章中所有支持Marcus理论的实验证据都是值得质疑的,因为文章作者都犯了形式逻辑中循环论证的错误(Fundamental flaw of Marcus theory, X.-Q. Zhu, J.-D. Yang Chem. J. Chinese Univ. 2013, 34, 2247-2253);第三篇文章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普适的化学动力学理论方程,该理论方程不仅取代了Marcus的理论方程,而且实现了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与化学反应热力学方程在形式上的完美统一(A classical but new kinetic equation for hydride transfer reactions, X.-Q.Zhu, F.-H.Deng, J.-DYang, X.-T.Li, Q.Chen, N.-P.Nan, F.-K.Meng, X.-P.Zhao, S.-H.Han, E.-J.Hao, Y.-Y.Mu, Org. Biomol. Chem. 2013, 11, 6071-6089)。

  本刊记者:朱教授,听完您的科研介绍,您的科研精神令我敬佩和感动。最后,请您用简短的几句话总结您做科研的成功经验和体会。
  朱晓晴教授:谢谢您的鼓励!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但对于做科研我有一点体会,就是那两句老话:一句话是“战略上要藐视一切,战术上要重视一切”。没有“藐视”只做“奴隶”是没有希望的。二句话是“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也是我参加高考时的作文题目。苦战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我的科研体会用公式表达就是:痴迷+玩命=成功。痴迷就是集中全部的智慧干事,玩命就是要舍得一切去干事。只有舍得一切,才能得到一切。谢谢您的采访!

[转载] 一个敢于对诺贝尔化学奖成果 “说不”的中国人—访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朱晓晴-1



往期无机物化专家(mbchen)交流帖

能量最低原理到底指什么意思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9937320&fpage=1

关于能量最低原理的误读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36152&fpage=1

“信息”到底是什么?——限于无生命、物质和科学领域的讨论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29139

给物理化学界师生推荐几本书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27775

热力学的公理体系 ——论“凭什么相信计算”之一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37196&fpage=1

关于能量最低原理的误读 ——论“凭什么相信计算”之二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36152&fpage=1

单靠实验数据统计拟合能逼近真理吗? ——论“凭什么相信计算”之三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40338&fpage=2

数据统计处理中关于相关系数R的错误理解
http://muchong.com/bbs/viewthread.php?tid=10552390&fpage=1


[ Last edited by 冰点降温 on 2017-4-13 at 14:54 ]
回复此楼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回帖置顶 ( 共有2个 )

mbchen

专家顾问 (著名写手)

★ ★ ★
冰点降温: 金币+3, ICEPI+1, 感谢专家对活动帖积极的讨论。辛苦了,授予ICEPI一枚鼓励。 2017-04-05 11:34:44
[1] 朱晓晴,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探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3, 34: 2247.

就朱教授以上文章来看,质疑的内容属于Marcus ET理论的经典形式,而且是在讨论外层反应机理的内容。朱教授强调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直接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只要分析反应物体系自由能和产物体系自由能随反应坐标的势能曲线就可以看出朱教授的质疑是否站得住脚。

朱教授的核心是:正因为Marcus假设了k_R=k_P ,于是无法满足反应的Gibbs自由能增量
ΔG0=lambda_R+lambda_P.
(lambda_R、lambda_P指两个重组能)
上式就是朱教授用以判断反应(5)“能量守恒”的判据。

因为这里不便用mathtype表述一步步具体的分析,我写到这里为止。只是让朋友们顺着这里慢慢演绎,就可以看出朱教授的能量守恒判据是不对的。这里还不需要用到量子力学,只要对自由能随反应坐标的势能曲线仔细分析就可以清楚了。

另外:朱教授的这篇文章末尾特地加上“附录:方程(1)的推导”,显然朱教授认为需要这个附录来帮助读者解惑。其实那只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仅仅是初二学生的一道不难的习题而已。

这世道的“新常态”是不必把诺贝尔奖得主放在眼里。那也对,人人平等嘛,毕竟只有自然界的行为是第一位的。除非是文学诺贝尔奖,才把人放在第一位。
14楼2017-04-03 08:12:32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solvaydp

新虫 (初入文坛)

★ ★ ★ ★
小木虫: 金币+0.5, 给个红包,谢谢回帖
送红花一朵
冰点降温: 金币+3, ICEPI+1, 精彩交流,欢迎常来无机物化版块交流,授予ICEPI一枚鼓励。 2017-04-11 09:15:52
引用回帖:
16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mbchen at 2017-04-07 11:54:56
恕我直言,物理有机化学的“理论”基本上还是基于唯象的,也就是属于该学科鼻祖Hammett在1937年定下的思维定式。当然不仅物理有机化学一门学科。

我觉得:必须回顾整个人类思维历史中真正可靠的出发点有哪几个? ...

恩,那天第一次回复之后就看了你转的化学通报里陈敏伯先生的文章,实话说,我觉得物理有机这么多年说好听些就是搞大数据,不过建模能力太差了,很少有理论底子特别好的,只能说用用别人开发的模型,marcus氢原子转移里面用那么火,不光是它准,关键是可算有了物理意义比较明确的能量项,可以逃离线性自由能的汪洋大海了,都是当救命稻草抓着的。纯血统的线性自由能就是一笔糊涂账。

现在大多数看起来热火朝天的工作将来都是躺在历史的尘埃里。
实验化学家,或者一般化学工作者的化学世界观大多都是那波把量子力学引入化学界的大师们构造的。就说1935年过渡态理论出来之前,同时期多少研究动力学的人都是风风火火跟着20年代bronsted 后面做线性自由能关系的?现在谁还记得他们做的哪个体系?相关系数几个9?

做再多的数又能怎样。搞科学理论,关键还是认识的提升。所以说就是Coulson的那句话,give me insights,not numbers!
当然如果是想搞个大新闻给些错误的insghts,那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做numbers

发自小木虫Android客户端
17楼2017-04-10 04:52:10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回帖支持 ( 显示支持度最高的前 50 名 )

changle9139

荣誉版主 (文坛精英)

优秀区长优秀区长优秀区长优秀版主优秀版主优秀版主

★ ★ ★
小木虫: 金币+0.5, 给个红包,谢谢回帖
冰点降温: 金币+2, 欢迎参与讨论。 2016-09-01 12:51:38
挺好的,科学争议无处不在,朱教授的工作值得尊重,敢于质疑权威更了不起,不过媒体有点那啥了,介绍初中高中,。。。而且标题党嫌疑严重,就是质疑曾获诺奖的一个理论,初看标题还以为他拒绝诺奖呢,哎

发自小木虫Android客户端
没个性不敢签名!
6楼2016-09-01 12:39:48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mbchen

专家顾问 (著名写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简单地说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数学会……等所有正经的学会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属下。
所以它的官方网站的文章不容小觑。
2楼2016-09-01 10:29:12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mbchen

专家顾问 (著名写手)

科学问题上,来不得半点虚假。“精神”因素没有真实作基础,难逃烟消云散的结局。所以,要先看是否真实,然后才谈得上其他。
11楼2016-09-23 12:48:46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mbchen

专家顾问 (著名写手)

★ ★ ★
冰点降温: 金币+3, 谢谢专家交流,辛苦了。 2017-04-13 14:51:58
引用回帖:
15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solvaydp at 2017-04-06 19:25:27
我就是觉得他理解的反应能变来源不对,应该是一个重组能加一个“弛豫”能构成反应能变,不论是从反应物体系到产物体系,还是产物体系到反应物体系,咋能忽略“弛豫”能而同时两个重组能相加啊。。。

应该是他没 ...

恕我直言,物理有机化学的“理论”基本上还是基于唯象的,也就是属于该学科鼻祖Hammett在1937年定下的思维定式。当然不仅物理有机化学一门学科。

我觉得:必须回顾整个人类思维历史中真正可靠的出发点有哪几个?然后又从这几个可靠出发点开始逐步扩大到今天的?尽管我们不知道真理的边界在远处的哪里?但是至少不要像熊进了玉米地掰玉米那样,最后只剩腋下夹着的两根玉米棒子。

至少Max Born(1882-1970。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作出对量子力学波函数的统计诠释)的话是中肯的:
“我曾努力阅读所有时代的哲学家著作,发现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想,但是没有朝着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前进。然而,科学使我感觉到稳步前进,我确信,理论物理学是真正的哲学。”
要知道Born自小受到的古典德国教育是非常重视哲学的,恰恰是他对哲学说出这样的话。
[1] M. Born, 《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李宝恒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0页。

S. Weinberg(美国人,理论物理学家,1967年建立关于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1973年被欧洲核子中心实验证实,197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说:
“我读大学时曾为哲学着迷过几年,后来清醒了。跟物理学和数学的辉煌成功比起来,我学的那些哲学观点显得那么昏暗和空虚。从此以后,我有时试着读了一些关于科学哲学的新书。我发现,有些书的术语简直无法理解,我只能认为它的目的是去感动那些混淆晦涩和深刻的人。有些书很好读,而且很有思想,如维特根斯坦的和费耶阿本德的。但是在我看来难得有一本与科学相关的书。”
[2] S. Weinberg, 《终极理论之梦》,李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7章“反对哲学”。

至少,我已经明白《周易》根本不能与群论同日而语。《周易》仅仅认识到C2群的存在而已,“由此及彼”仅仅是群论中的同构或同态而已(姑且不论《周易》不懂同构与同态的区别)。《周易》不懂除了C2群之外,自然界中还客观存在有很多种对称群。各种群有各自自己的完备的本征函数集。C2群的完备的本征函数集不可能严格地展开具有球对称群的任意问题。……。所以还要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当作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思想,是及其荒唐的。“天人合一”更是皇帝的新衣。

» 本帖已获得的红花(最新10朵)

16楼2017-04-07 11:54:56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普通回帖

mbchen

专家顾问 (著名写手)

【转载:黑体是转载者加的。】
网址:http://www.sjtu.edu.cn/xiaoli/xl ... ;amp;wbnewsid=67123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术报告
报告主题:Marcus理论(1992年诺贝尔奖成果)错在哪儿?
报告人:朱晓晴教授,杰青,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报告时间:2016年4月12日14:00
报告地点:化学A楼528演讲厅
     Room 528, Chemistry Building A
邀请人:Prof. Jicun Ren(任吉存教授)

报告摘要: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Rudolph A. Marcus于1956年在Libby的电子转移思想的基础上利用连续介质理论和双球模型提出来的,主要用于描述外层电子转移反应的动力学。后来该理论经过Marcus及其他许多化学家的发展,也可以用于描述内层电子转移反应甚至原子核转移反应动力学。几十年来该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化学、能源化学、生命化学、光化学,溶液化学等。Marcus因创建Marcus理论199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由于Marcus理论预言的化学反应反转区里的反应过渡态坐标不在反应始态坐标和反应终态坐标之间,南开大学朱晓晴教授一直怀疑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尽管Marcus理论化学反转区的预言1984年被美国两位化学家Miller和Closs通过实验观察所“证实”。为了挖出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科学性错误根源,朱晓晴教授课题组根据科学基本原理和自然逻辑规律对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所有假设和推理过程进行了一一严格的科学考证。经过7年努力,他们于2012年终于发现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原则性错误根源,从而彻底否定了Marcus理论的科学性。

  该报告主要内容是介绍朱晓晴教授课题组考察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科学性问题的经过和体会。

报告人简历
  朱晓晴1957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78年2月至1982年元月就读于安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并获化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91年9月至1996年6月在兰州大学化学系学习并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9月至1998年7月在南开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年),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物理有机化学学术带头人。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项目、国家博士点基金、天津市重点基金等科研项目共二十余项。

  自1991年在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朱晓晴教授25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从事有机负氢离子转移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和机理研究,开创了有机负氢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代表性的成果有:

  (1)发现了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科学性错误根源(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一个取代Marcus理论的新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已冠名Zhu’s equation)。
  (2)发现了教课书中和文献中广泛使用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同位素效应理论和原子转移反应中隧道效应理论错误根源,建立了一个不仅能够解释而且能够预测各种各样化学反应动力学同位素效应数值的新的KIE动力学理论模型(已冠名Zhu’s KIE kinetic model)。
  (3)建立了一个能够定量诊断和预测有机负氢转移反应机理、中间体和副产物等热力学分析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他们成功地诊断数万个常见的有机负氢转移反应在乙腈介质中的反应机理,并定量地预测了数万个常见的有机负氢转移反应在乙腈介质中可能生成的中间体和副产物等。
3楼2016-09-01 11:01:02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mbchen

专家顾问 (著名写手)

为便于讨论,附上朱教授的这两篇文章。
也附上R.A. Marcus的有关代表性文章若干篇。

» 本帖附件资源列表

4楼2016-09-01 11:06:04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mbchen

专家顾问 (著名写手)

为了便于讨论,再附上Atkins P.和de Paula J.的 Physical Chemistry(第9版,  Freeman(2009))的有关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部分pp.858-861。

我的评论以后再发表。不过,我看读者只要根据P. Atkins书的这一段介绍就可以分辨出Marcus的模型是否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R. Marcus在50年代初到Univ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Oscar K. Rice教授那里当博士后,于是就把1928年O.K. Rice首创的关于单分子反应的RRK理论改进到RRKM理论【RRK理论和RRKM理论的细节可以参见陈敏伯的《统计力学:理论化学用书》科学出版社,2012年,pp.126-133.】。Oscar K. Rice教授是30年代初能够参与欧洲第一流二三十个量子力学家讨论问题的少有的几位美国化学家之一(因为当时欧洲的科学水平大大高于美国。那时美国人留学欧洲尤其是德国,就如现在中国人留学美国、欧洲一样)。

在美国,Oscar K. Rice教授是与Henry Eyring齐名的理论化学家。同样,R. Marcus教授不但精于经典力学、统计力学,也精于量子力学。在两个理论化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之间,若要比较的话,R. Marcus教授的理论水平肯定高于Roald Hoffman不少。不信的话,你只要看两人写的文章,哪位的文章容易懂就看出来了。电子转移理论是R. Marcus的第二个贡献,是得到诺贝尔奖的依据。

» 本帖附件资源列表

  • 欢迎监督和反馈:小木虫仅提供交流平台,不对该内容负责。
    本内容由用户自主发布,如果其内容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其责任在于用户本人,如对版权有异议,请联系邮箱:libolin3@tal.com
  • 附件 1 : pp.858-861,_Atkins_Phys_Chemistry,_9ed,-Freeman(2009).pdf
  • 2016-09-01 12:07:53, 211.62 K
5楼2016-09-01 12:08:10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zlm120

木虫 (小有名气)

★ ★
小木虫: 金币+0.5, 给个红包,谢谢回帖
冰点降温: 金币+1, 谢谢回帖交流,欢迎常来无机物化版块。 2016-09-03 09:52:10
虽然标题确实有标题党的嫌疑,可是朱教授这种对质疑的态度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发自小木虫Android客户端
7楼2016-09-01 18:58:36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hq2010

金虫 (正式写手)

★ ★ ★ ★ ★ ★
小木虫: 金币+0.5, 给个红包,谢谢回帖
冰点降温: 金币+5, 鼓励回帖交流。欢迎来无机物化版块参与版块活动讨论。 2016-09-12 09:22:40
引用回帖:
5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mbchen at 2016-09-01 12:08:10
为了便于讨论,再附上Atkins P.和de Paula J.的 Physical Chemistry(第9版,  Freeman(2009))的有关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部分pp.858-861。

我的评论以后再发表。不过,我看读者只要根据P. Atkins书的这一段介绍 ...

从两人文章哪个更容易懂来比较两人的理论水平似乎不妥。譬如量子电动力学的三人里面,也许费恩曼的最容易看明白,但不见得他的理论水平比另两个低。就marcus和hoffmann来说,marcus主要研究了Marcus theory of electron transfer,而hoffmann
,He has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e and reactivity of bo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molecules, and examined problems in organo-metallic and solid-state chemistry. Hoffman has developed semiempirical and nonempirical computational tools and methods such as the extended Hücke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olecular orbitals, which he proposed in 1963.
8楼2016-09-12 00:34:41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hq2010

金虫 (正式写手)


小木虫: 金币+0.5, 给个红包,谢谢回帖
引用回帖:
5楼: Originally posted by mbchen at 2016-09-01 12:08:10
为了便于讨论,再附上Atkins P.和de Paula J.的 Physical Chemistry(第9版,  Freeman(2009))的有关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部分pp.858-861。

我的评论以后再发表。不过,我看读者只要根据P. Atkins书的这一段介绍 ...

从两人文章哪个更容易懂来比较两人的理论水平似乎不妥。譬如量子电动力学的三人里面,也许费恩曼的最容易看明白,但不见得他的理论水平比另两个低。就marcus和hoffmann来说,marcus主要研究了Marcus theory of electron transfer,而hoffmann
,He has investigated the structure and reactivity of bo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molecules, and examined problems in organo-metallic and solid-state chemistry. Hoffman has developed semiempirical and nonempirical computational tools and methods such as the extended Hücke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molecular orbitals, which he proposed in 1963.
9楼2016-09-17 16:07:48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zlh62

铜虫 (初入文坛)

我爱小木虫
10楼2016-09-18 20:56:00
已阅   回复此楼   关注TA 给TA发消息 送TA红花 TA的回帖
相关版块跳转 我要订阅楼主 mbchen 的主题更新
最具人气热帖推荐 [查看全部] 作者 回/看 最后发表
[有机交流] 紫外光谱 50+3 54胡 2024-04-17 3/150 2024-04-19 10:48 by Nanamiwww
[考研] 考研英语带学 +5 choice666 2024-04-18 5/250 2024-04-19 10:39 by 阿777
[育儿交流] 小孩7岁,上一年级,不自信,学习较差 10+7 ljaxida 2024-04-16 30/1500 2024-04-19 09:13 by tangfh1973
[论文投稿] 求助 100+3 guhangyu 2024-04-15 3/150 2024-04-19 08:48 by bobvan
[论文投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论文可以发MDPI里的期刊吗 +4 lin_2018 2024-04-17 4/200 2024-04-19 08:46 by TsolmonZ
[有机交流] 兄弟们帮我看看这两个结构怎么合成 +5 xl2088131 2024-04-17 5/250 2024-04-19 08:09 by 西瓜霜华
[教师之家] 某系主任被同校教授举报包养情妇、长期嫖娼 +12 zju2000 2024-04-13 14/700 2024-04-19 06:57 by newfuzzy1
[高分子] 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体合成 +3 15692385990 2024-04-14 6/300 2024-04-18 19:43 by zhang1991
[基金申请] 基金和生小孩 +32 Ausy 2024-04-15 34/1700 2024-04-18 12:13 by wangzhenyft
[博后之家] 博后换方向可行吗? +3 越越不暴躁 2024-04-15 3/150 2024-04-18 10:58 by ciompman
[博后之家] 博后进站年龄可以超过35岁? +8 suesong0818 2024-04-14 8/400 2024-04-18 08:38 by charles-c
[基金申请] 请问教育部人文社科难度大吗 +9 锦衣卫寒战 2024-04-15 14/700 2024-04-16 23:10 by 锦衣卫寒战
[考研] 347求调剂 +3 寒辰ovo 2024-04-15 7/350 2024-04-16 19:05 by 寒辰ovo
[有机交流] 关于DMF +6 农药害害 2024-04-13 6/300 2024-04-16 15:57 by hwqMSE
[考研] 329求调剂 +6 Kaylawander 2024-04-13 7/350 2024-04-16 12:00 by 风来花开1
[考研] 296求调剂 +3 Cclocomotive 2024-04-16 4/200 2024-04-16 10:04 by 19862091
[考研] 334求调剂 +4 学药救人 2024-04-14 4/200 2024-04-15 15:05 by hunanzang
[考研] 322求调剂 +6 本己上岸 2024-04-15 7/350 2024-04-15 14:19 by mthwyj
[考研] 化学、材料类最后调剂机会!!! +3 加油努力就好 2024-04-14 10/500 2024-04-15 09:05 by 任pen
[考研] 290求调剂 +3 杨yhr 2024-04-14 5/250 2024-04-14 21:50 by coco1981
信息提示
请填处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