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 >【环评专题】细数黑暗环评N宗罪,看完保你跳过环评陷阱~

【环评专题】细数黑暗环评N宗罪,看完保你跳过环评陷阱~

作者 优蚁环保
来源: 小木虫 250 5 举报帖子
+关注

整理出迄今为止最全的一份环评黑名单,被环保部盯上并处罚的环评机构名单。看看长长的下拉栏,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是的,事实就是酱紫滴,而且环评市场的水有多深,估计是绝大多数人所想象不到的,也希望知道的。
辞岁迎新之际,也将提供盛意拳拳的干货,细数黑暗环评的N宗罪,希望帮助大家在环评路上少走弯路吧。
第一宗罪 作假或缺失
在国内,环评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真实性一直是影响环评公信力的痛点。在国家环保部通报的问题环评机构中,贵州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院因在编制《修文县古堡乡大营煤矿(变更)年产原煤21万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和《遵义湘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湘源国际五交化机电城二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时,缺乏公众参与调查表,被点名通报批评。
当然,类似这样子直接缺失公众参与内容的环评在行业内并不多见,更加多见的是,很多公众参与内容其实是不真实的!
在实践中,一些环境问题较为敏感的项目为了能够顺利经过环评,不时会铤而走险在公众参与环节作假,发生在南京荣欣化工有限公司身上的事情就颇为典型。
该公司新上马的项目就被前员工公开举报上马前公众参与环评调查中存在弄虚作假的一案。
根据前员工举报,荣欣化工有限公司新项目上马前公众参与环评调查,是让公司里面的30名员工,把公众参与环评调查表带回去给亲戚朋友填写,然后还承诺一个人给50块钱。
媒体介入调查后翻阅存档的194份《公众参与环评问卷调查表》发现,这近200份问卷的书写笔迹却几乎由几个人代填写,甚至有不少笔迹几乎是一人填写。
第二宗罪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相比公众参与的作假,关于项目建成后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造假,后果往往更为严重。
在中国,环评机构受雇于项目建设方,部分环评机构为了生意,很难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做出公正的评价。一家来自长三角的环评机构工作人员就直白地说环评机构和业主是统一战线的。毕竟,如果太多的项目评价通不过,就像一个律师老是打不赢官司,以后项目建设方找环评机构做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少。
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专家组成员赵章元教授就曾在公开场合抨击这种行业潜规则说,环评程序要注意实事求是,但现在很多都是企业给环评机构钱,委托他们出具环评报告,企业给的钱多了,环评机构往往什么都愿意写。如果这种现状不改变,环评报告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
第三宗罪 承诺时间不靠谱
环评是项目建设的第一关,对于很多项目建设方来说,环评审批及验收时间花费的时间越短,意味着项目可以越快上马,越早介入相关领域竞争。在与环评机构的沟通中,很多项目建设方都会希望等待的过程越短越好。有些黑心环评机构为了拿到订单,往往会承诺半年或者数个月的时间便可全部搞定。
可事实上,一般的环评工作起码要做一年,这是最低的时间限度,如评估对环境、对鸟类的影响,一般都要做四季。而环境评估报告交给审批单位后,审批下来的时间也会因不同项目而有所不同,那些在揽下项目夸下海口的环评机构在此时就会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甚至让项目建设方损失惨重。
在东莞,就有一制造业老板哭诉过自己的受骗经历。他按照环评机构给的时间表提前购买好机器接订单,一心准备环评下来就大干一场,却没想到被不靠谱的环评机构一拖再拖,导致该老板错失订单违约不说,中间还被环评机构以需要到政府部门打通关系开通绿色通道为由又要去数十万元,最终项目比承诺时间足足迟了一年时间才批下来,而此时,该项目上马的新技术在市场的优势也已不再,竞争对手已经遍地。
第四宗罪 借资质挂靠乱象横生
类似制造业老板花了钱还遭了罪,在中国并非个案,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无良环评机构的存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很多环评机构本身专业能力缺乏不无关系。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的是,现如今充斥于市场的数以千计环评机构,其中不乏有借资质挂靠人员蒙骗过关的情况。2015年,国家环保部通报的100多家问题环评机构中,就接近三分之一不同程度涉及资质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机构违规借资质挂靠呢,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环评师职业职业资格证在中国还是稀缺资源。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评资质申请指南和管理办法》,一家机构要取得环评资质,需要准备各种材料,其中“最核心也最难”的是环评师职业资格。
环评机构要想获得资质,或者将资质从乙级升到甲级,必须拥有规定数量的环评工程师:乙级环评机构须有12名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6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甲级环评机构须有20名以上环境影响评价专职技术人员,其中至少有10名登记于该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来自环保部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2005年开展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以来,考试通过人数13812人,登记至环评机构或相关机构人数10734人,登记后注销人数775人。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环评机构总数1158家,甲级192家,乙级966家。相对机构数量,环评师的人数却并不富余。
在这种情况下,环评师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很多人并没有真的在环评机构工作,而只是把资格证“挂靠”到环评机构,根据各地行情每年拿3至6万元的“挂靠费”。从国家环保部2015年通报的处理情况看,其中还有不少来自政府部门的环评师参与其中。这里面的道道,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呀! 返回小木虫查看更多

今日热帖
  • 精华评论
  • yanww_219

    的确,欢迎交流

  • yzyzyzyz

    环评乱现象 ,不完全是从事环评的人造成的,这些人没有决策权,没有话语权,责任却很重大,典型背黑锅行业

  • 稀饭很稠

    mark~~~~~~~~~~~~~~~~~~~~~~~~~~

  • 地质大表哥

    正想转行到环评

  • GarciaShieh

    受教受教~赞同赞同...有幸做过几个,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公众调查的确是一个问题,很难接近于“调查的真正目的”,例如我之前那个项目在新建工业园内,周围比较荒凉且没有居民区,经过的路人甲乙丙都很少,当时做公众调查真的是伤透脑筋。而且好不容易有路人经过(其实只是路过这里回家),让他填对他是否有影响,他肯定是无所谓的,由于调查对象的不合适,也就失去了公众调查的真正目的。另外一个项目周围虽然有居民区方便找到人,但由于要填写真实姓名和电话,很多人担心信息外漏都不愿填写。填电话是为了后面上会专家会随机抽取问卷打电话询问对方是否真的参与过这个项目的公共调查,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会这样。
    其次就是,业主经常催,恨不得一个月内就想搞定,且经常不配合,认为他给了你钱你就该全部做完,是的,是该我们全部做完,但需要他们的配合,资料、数据、文件、后续环保措施的沟通等等。那个拖下来,到最后公示的话差不多是8个月搞定的。
    还有,有些企业不愿意上环保措施想减少投资,可这样的话就会不达标排放,于是我们都提前和对方沟通好不上措施环评过不了,也提醒大家,环评里写环保措施涉及到措施的投资成本问题要提前和对方沟通好。假设这个投资要是几十万,你没提前给甲方说他们不知道也没做,验收的时候他们可能反咬你一口,但其实环评本子里写的都有,

猜你喜欢
下载小木虫APP
与700万科研达人随时交流
  • 二维码
  • IOS
  • 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