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基金申请 >大话项目申请系列之五:细节制胜(附全文)

大话项目申请系列之五:细节制胜(附全文)

作者 dahu
来源: 小木虫 10550 211 举报帖子
+关注

大话项目申请之五:细节制胜

□柯可
到上周末,电影《阿凡达》已经卷走了7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虽然该影片从故事叙述、演员选择、音效制作及主题曲演唱者人选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但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还是影片的3D特效。

导演卡梅隆在细节上的精益求精让人叹为观止。据说,影片中纳维人的尾巴并不是像普通动画片中那样,随便摆摆而已,而是随着所属身体的起伏动作都会有一定的逻辑轨迹。特效制作者通过观察猫科动物发现,尾巴也是表达动物情绪的一个重要信息,一个简单的摆动就有多种含义。卡梅隆认为尾巴也是可以传达很多肢体语言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也要精心打磨。

从某种意义上说,《阿凡达》的成功是3D的成功,也是技术和细节的成功。

注重细节是一种积极、敬业的做事态度,它体现在做一件事的各个方面和每一环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原则是优中择优,差不多是三到四个申请者中只有一人胜出。如果你在选题立项或科研基础实力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可言,就更要在细微之处下点功夫。

申请书题目的拟订十分值得花心思推敲。它不只是给申请项目起个名字这样简单,要做到简单明了又高度概括你的思想,能突出要研究的重点所在和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绝非易事。有时明确又具体的标题难以涵盖你要表达的意思,而高度概括又容易使题目过大、过空。这的确是个两难的选择,你不妨找张纸将要表达的若干条亮点写下来,再合并一些亮点、舍弃一些亮点,最后提炼出更主要、更突出的要点。不能两全时,宁具体毋空洞。

在项目申请书的表述层面上,也有许多细节值得打磨。比如篇章布局上,你准备选择什么逻辑顺序来贯穿全文。是演绎的顺序、时间的顺序、结构的顺序还是重要性的顺序?哪种顺序能使文章的层次更清楚一些?在表述方面,采用“情景—问题—解决方案”还是“问题—情景—解决方案”结构,哪种结构形式更适合你的思想表达,更能攫住评审专家的心,都需要斟酌一番。

在拟订题目时,如果你割舍了一些亮点,正文中就要好好阐述一番。如果你使用了多个论点和子论点,为使层次更清楚,所有的同级论点最好采用同样的字体、字号和层次标志。让评审专家一目了然你的层次结构才算上乘。

笔者曾见过一份申请,可能是特殊时期匆忙而就吧,立项依据中有段还算显眼的地方“非典”两字误写成了“非经典”,如何会多出一个“经”字,又从申请者眼皮下溜走着实让人费解。在竞争者其他方面半斤八两时,好评当然属于连细节都不愿苟且的人。

在申请人的资格和限项规定上,科学基金有很多详细的规定。但这些规定都是游戏的规则,明白了规则你才能“玩”得游刃有余。

据基金委公布的数字,2009年因为格式问题未能通过初评的申请数量大大下降,约占总申请数的4%。这个比例2007年是4.2%,2008年是4.8%。每年都有数千份申请因一些细节问题根本到不了专家手中。而且,根据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格式不合格,你的题目再好也无济于事;格式不合格,今年就没有机会再作修订了。

败不足惜,惜的是连竞争的机会都得不到,更不要说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或教训。因此申请前重点关注《项目指南》中的“申请须知”和“限项规定”。并对申请学科的资助范围、资助特点等信息有所了解。掌握基金的申请条件、限项要求、推荐要求、经费预算要求等。

细节可以给你加分,也会给你减分。在每个环节都精细一些,你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科学时报》2010-1-11 A4 科学基金)

附:
《大话项目申请系列》是本人应科学时报之邀,写的一组关于科学基金申请方面的文章。共5篇,连续刊发在《科学时报》2009年12月14日至2010年1月11日(每周一) 科学基金专版上。文章就本人对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方面的了解和理解,提供了一些本人的视角和认识,希望能和大家共勉。其中一些看法不一定对,所以冠之以“大话”。
文章转贴在小木虫后,得到不少朋友的认同,本人十分感谢。也有朋友建议文章应贴在一处,以便阅读。所以现将前4篇一并附上。


大话项目申请系列

编者的话:
岁末年初,不少科研人员又开始了紧张的“备战”。因为又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马上就要开始了。对不少刚毕业的研究生和想进入科研领域的青年人来说,能不能顺利地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第一桶金”,对以后科研生涯的展开影响很大。

在此项目申请撰写的关键时刻,柯可先生的“大话项目申请系列”(包括《因谁而动》、《知己知彼》、《标杆管理》、《完美呈现》、《细节征服》)将以独特的视角,对项目申请应关注的问题、应避免的错误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如果你是尚摸不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门径的年轻人,不妨听听柯可的建议。

大话项目申请之一:因谁而动  

□柯可

2004年,IBM准备华丽转身,将咨询作为战略导向部门时,抛出了一个“On Demand”(随需而动)的概念。

当时在IBM内部,有个流传很广的笑话:一位IBM高级管理人员在飞机上被人揪住解释随需而动的意思,此人广征博引,飞沫四溅地一直说到飞机着陆,还是没有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随需而动。但这不妨碍IBM成为IT业内的风向标,此后,国内不管是IT行业还是传统制造业,纷纷祭出随需而动的大旗。

从IT服务行业的神州数码,到服装业的李宁,再到汽车制造业的比亚迪,都对随需而动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相信有一千个公司,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随需而动。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所有企业为之所动的“需”,是客户的需求之“需”,是出钱购买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者之“需”。

类似的情况在科研项目申请中也可找到。项目是什么?从另一角度看,项目就是经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经费。项目申请就是一个说服过程,项目申请书是你的武器,你要用它来征服评审专家,说服出资者(国家)愿意拿出经费来,购买你可能提供的产品(研制出的科学仪器、培养出的人才)、服务、技术或方案(基础数据、论文、科学理论、政策建议)等。

如果你从这一视角去看项目申请过程,那你就得想想你“因谁而动”了,好好研究出资人的想法了。而能够代表出资人的就是基金委工作人员和项目评审专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基金委的工作人员或项目评审专家,面对一大群素不相识的申请者,你会把有限的科研经费给谁?当然是经费使用效益最高的人。

企业在研究客户需求时能总结出很多让客户满意的技巧,比如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想着他们于“公”于“私”的需求,甚至想着让他在自己领导和同事面前很有面子,让别人觉得他工作能力很强。如果你负责科研经费的划拨,你推荐资助的项目几年时间内出了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大奖,甚至是诺贝尔奖。作为出资者的国家和作为监督者的公众是不是会觉得你能力很强?所以,在撰写项目申请书时,你就得让评审人员相信你,相信你提供的产品、服务或方案有可能是最有价值的,相信你能提供超出他期望的价值。具体说,申请书就要体现出你的价值,比如你有实力,之前参与过什么项目、发过什么论文、出过什么成果;有潜力,如某项研究已经烧了99度了,再有一点资助,烧上一把火就大功告成了;有科研条件,你所在的单位从事研究的基础条件很有保障;有出成果的意愿、态度等。

再比如,替项目主任想想:在集中受理的20天里,一个项目主任要面对上千份申请,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规定,“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截止之日起4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查”。项目主任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申请内容作出判断,然后分送给不同的专家去评审。因此项目申请书的摘要一定要简洁、易懂,最少你的大同行能很好地理解。项目主任肯定不是个个领域都精通,不要让他为找个合适评审专家而大伤脑筋。如果摘要写得佶屈聱牙或不知所云,后果可想而知。

“横看成岭侧成峰”,本文只是提供一种思考和看问题的角度,读者不妨头脑风暴一下,看看还有哪些方面能替基金项目管理者和评审专家着想的,能做到的尽力做到;看看还有哪些最能体现你的价值的地方,在项目申请书中体现出来。

大话项目申请之二:知己知彼

□柯可

今年9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评审会上,某高校申请的创新研究群体在评审一开始就败下阵来。虽然就个人来说,这支队伍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但他们依然抱憾出局,而且也败得心服口服。因为他们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定位理解产生了偏差。

尽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人才项目系列”和“环境条件项目系列”三个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资助系列中,创新研究群体列在人才项目系列中,但绝不能把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定位理解为仅仅是支持人才。实际上,它并不是从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路走来,并不是由支持青年科学工作者到支持单个优秀科学家,再到支持一群优秀科学家这样一脉贯之。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第一条之规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这条规定应当这样理解:如果只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没有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更具体说,如果不是围绕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来申请项目,申请当然难以得到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资助的情况是,在面对一个重大科学问题时,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或是一个研究小组无法完成,需要几个优秀的科学家共同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协作进行研究时,才组成创新研究群体。它强调的是创新,强调的是研究和解决科学问题。

可以这样理解,基金委设立这项基金的目的就是想通过研究项目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正如一个企业要培养一批优秀的销售人才,企业不会止步于销售技巧的灌输。它们往往会通过争取一个大订单,培养售前与售后的配合。有时项目经理拜访客户,还要带上技术专家。这样群体合作,在实战中得到锻炼。

由于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并非易事。其难度不仅在于科学基金项目的竞争相当激烈,更关键的是,申请科学基金项目的都身经百战,从无数次考试竞争中脱颖而出者,其能力、智力方面都非等闲之辈。想顺利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关于基金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能不进行研究。

基金管理中各种类型项目的定位、资助对象,各种回避和限项的规定,申报的资格要求和各种时间点的规定都要有所了解。尤其是每年的《项目指南》和项目申请与结题申报有关事项的通告一定要读懂弄清,甚至要字斟句酌地去领会。比如,青年科学基金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起步基金,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基本上只能申请一次。又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基本上只能申请到1项。到目前为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没有第二次申请该类项目的”。(《限项规定:避免有限科研资源过分集中》,《科学时报》2009.5.18)

近日,2010年的《项目指南》已正式公布,其中有很多制度和规定修订过,想参与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就要认真阅读《项目指南》,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比如,要按规定下载使用新版的申请书。比如,2010年新设立医学科学部,相关领域要使用新的学科代码进行申请。再比如,原来未列入限项规定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开始实行“在研限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准备进入科研领域的新人,在科学基金项目的角逐中,在动手写申请之前,准备工作做得越扎实,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


大话项目申请之三:标杆管理

□柯可

田忌赛马是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范例,也是博弈游戏中的经典案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的博弈中,也存在个别田忌赛马式的操作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系列”中,有资助对象、定位目的不同的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等。在“人才项目系列”中,有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起步基金的青年科学基金,有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不同的基金资助类型,对承担者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专家在项目评审时,执行的判断标准也会不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时,极个别小有成就的科研人员亲自操刀,找题目、写“本子”,然后让自己的弟子或课题组的青年科研人员拿去申请青年科学基金。这无异于田忌赛马中,以中马搏别人下马的手法。

这种方法显然背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设立的目的。尽管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但很明显,基金委不赞成这种争取科研资源的方式。对绝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也不愿意这么做。也就是说即使你有意为之,你所在课题组的前辈科研人员也未必同意这样做。

“田忌赛马”的手法在项目申请时不可行,这也引出标杆管理的必要性。

标杆管理也称基准管理或对标管理。它是在企业管理中围绕提升企业能力和实现发展目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好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同时也是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最佳实践。

标杆管理包括标杆选择、标杆分析、对比运用等环节。简单说,就是树立榜样,学习榜样。它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次成功或许是运气,但一个人总是好运连连,次次成功,其中必有其成功的道理。在标杆管理中,选择标杆很重要。对项目申请来说,就是动手写“本子”前,最好能找一个做过十数个基金项目的“大牛”指导一下,如何选题立项如何写申请。如果做不到耳提面命,从网上、文献情报提供机构或朋友圈子等渠道找到他们的申请书,也可以借鉴借鉴。看看他们选题的角度、篇章布局和行文方式。然后对照一下自己的不足,能改的改进,确实没办法达到的条件也没关系,还可以开阔一下科研思路。

作为同一个课题组的前辈研究人员或者导师,他们大多数都承担或参与过不少科学基金的项目,即便不是位“大牛”级的人物,作为你的标杆还是没问题的。因此在动手前,寻找题目时就和前辈或导师多商量商量,或者拟几个方向请他指点指点。申请书要抓紧时间写,打出点富余量来请有经验的人帮忙指导和修改几次。导师们不可以越俎代庖替你写本子,但指导学生或者后辈科研人员是他们的职责之一,你还可以找找相关领域的其他前辈给你提点意见。

这样做可以增加取胜的筹码,也合乎科学基金项目博弈的规则。


大话项目申请之四:完美呈现
  
□柯可

有两种项目申请书最容易被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枪毙”。一是写得太差的项目申请书(包括选题立项和表现形式);二是思想太超前的申请项目。

第一种情况没有通过,很好理解,第二种情况抱憾出局也为数不少。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资助原则,能获得更多评审专家好感的项目,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科学基金的评审专家其实并不是件神秘的事,只要某位研究人员做过些科学基金的项目,而且完成得还不错,有良好的记录,说不定就有了信誉档案,就能进入科学基金的专家系统。只要他们愿意,在他们自己没有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时候,就会被邀请成为评审专家。或许你项目组里的前辈中,就有好几位评审专家。

客观地说,并非每个评审专家都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某一领域,对同一申请的评审意见自然也就会有不同。思想太超前的申请容易受到高水平评审专家的赏识,但也会有些评审专家难以理解你的意思。同时,现在学科分得很细,评审专家或许只是一个大同行,未必对你的研究领域特别熟悉。换了你做专家,一个你不知所云的项目你会去支持吗?

有人主张申请书要写得“让评委看过之后,感叹您idea的精妙,却不太明白您的理论依据”。这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的做法,即使可能有专家力挺你,从概率的角度来考量,非共识项目并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真正完美的呈现是简洁、省净,有一说一。能把你的实力真实地表现出来就是完美的呈现,假如你的实力是100分,能拿到90分以上的呈现是正常发挥,就算得上完美。所以,如果你的项目确实乏善可陈,也不必故弄玄虚和夸大其词,不如早作准备,重整旗鼓、卷土再来。故作高深会让懂行的评审专家很反感,也会使不懂行的专家愈加谨慎,谁都不会放你过关。

越是超前的思想,越要呈现得浅显易懂。从技术角度说,要把复杂的事说简单也并非易事,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做到,就是从数量上做到适当地“减少”。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演讲就像女人的裙子,要越短越好。比如,你们单位那位说我只讲三点,却口若悬河地说上大半天的领导,你最后根本记不住他所讲的三个要点是什么。在说服他人的目标上,写申请书和作演讲异曲同工,话在精不在多,越是能够片言居要、直指人心越好。

具体点说,比如申请书的摘要部分,明确规定限400字。这400个字中要介绍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基金委的项目主任还要通过这段文字给你选择评审专家。所以要千锤百炼,做到既准确表达你的思想,又十分简练。本着宁少毋多的原则,宁可以少上一行,也不去多几个字。再比如申请书正文中立项依据部分,通常要求是4000至8000字,但你最好能在5000字以内就搞定。然后用严谨的逻辑、清晰的层次表达出来,再辅以合适的行距和字体,在3页左右的篇幅内完成即可。

图表通常比文字直观,又能节省下大段的文字描述,必要时插入一两个图表也是不错的选择。申请书中也要避免用一些少见的新词或缩写,如果一定要出现新词或缩写,最好也能简要解释一下。

申请书中任何一个小小的瑕疵都是减分因素,说得越少,出错的机会也越少。完美的呈现会为你加分,或许你申请的项目在“A”级和“B”级两可之间,你在呈现方面再努力一点,它就会成为A。

[ Last edited by book2005593 on 2010-1-11 at 10:27 ] 返回小木虫查看更多

今日热帖
  • 精华评论
猜你喜欢
下载小木虫APP
与700万科研达人随时交流
  • 二维码
  • IOS
  • 安卓